面對270年的漫長時光,不是每個品牌都有資格說「我們一直都在」,唯有江詩丹頓。
江詩丹頓從1755年走到今天,未曾中斷製錶的腳步,也從未放棄對經典的重新定義。這次專訪風格傳承總監 Christian Selmoni,從當代創作到歷史詮釋,從機芯設計到材料哲學,我們試圖理解:一個真正的經典品牌,是如何讓每一只腕錶,同時指向過去、現在與未來。
資料提供◎VACHERON CONSTANTIN江詩丹頓

一個擁有270年製錶歷史的品牌,在這麼漫長的歷史中,究竟該如何定義自己的風格?成為了整個專訪的開端。
Christian Selmoni 認為這個問題的核心,其實在於品牌如何讓身份延續。由於江詩丹頓的製錶歷史從未中斷過,這就讓每一次創作,都得同時面對過去與未來。「我們擁有270年從未間斷的製錶歷史,這是一段極為非凡的傳承,」Christian Selmoni 說道:「而這正是我們今天所有創作的出發點。」對江詩丹頓來說,270年不只是品牌的背景資料,而是一份持續延伸的文化責任。
Christian Selmoni 解釋:「我們的挑戰在於,創造出屬於當代甚至未來幾年的作品,同時仍保有品牌悠久傳統的精神。」對設計團隊而言,這是一場在時間軸上來回穿梭的創作,既要創造出能讓人感受到品牌的靈魂——來自1755年的那份精神,同時還要在當下、甚至未來,依然具備高度的時代關聯性。這聽起來像是一個兩難,但對江詩丹頓而言,答案很清楚:以當代語彙,詮釋經典。

直徑40毫米18K白金錶殼、銀色錶盤,飾有馬耳他十字風格的270週年紀念圖案、透明藍寶石水晶底蓋/時間指示/Calibre 2450 Q6/270自動上鍊機芯、儲能40小時/防水30米/限量370只/參考價 NTD 1,110,000
在歷史與未來之間
找到新的語言
今年最能體現這種理念的代表作,就是 Solaria。它是一款既屬於當代,又承載歷史精神的腕錶,是對品牌過去、現在與未來的整合回應。Solaria 融合了江詩丹頓歷史上各種複雜功能(共41項)——天文、報時、計時——但又透過當代技術重新建構。

直徑45毫米18K白金錶殼、透明藍寶石水晶底蓋,飾以金屬噴鍍星座圖/時間顯示、格里高利萬年曆、月相顯示、天文顯示、報時功能、雙秒追針計時功能、潮汐等共41項功能/Calibre 3655手動機芯、儲能72小時/獨一無二
複雜功能有極限嗎?
「那肯定的」,Christian Selmoni 這麼說。
超複雜的極限
正被進步的技術重新定義
「如果是在20年前,這枚錶是不可能存在的。」Christian 坦言。如今,Solaria 能夠實現如此高密度的技術整合,正是因為我們擁有了更先進的製造工具與製程能力,讓微型化與複雜功能的結合成為可能。「這是科技為手工藝服務,而非取代它。」他補充道。

Solaria 在技術層面、複雜功能的解決方案,以及整體機芯容量方面,無疑是一枚極其現代、甚至可以說是前衛的腕錶,充分展現了當代製錶的極限。Christian 指出,過去在一枚機芯中容納超過 1,500 個零件幾乎是天方夜譚,但隨著 3D 設計軟體的導入與微型化技術的突破,如今這些挑戰已不再不可逾越。設計與結構變得更精密,同時也維持了機芯的高效能與適中的體積。

在 Christian 看來,這些技術的意義不只在於突破難度,更關鍵的是賦予製錶師重新詮釋經典的能力。創新的本質不該是取代雙手,而是讓工藝更自由、作品更精準,讓創作不再受限於工具本身。也因此,Solaria 才能在複雜功能與美學語言之間取得平衡,同時真正回應當代佩戴者的需求與想像。

所以究竟複雜功能的極限在哪裡?Christian 認為:「技術每進步一點,就能讓製錶的疆界再向前推展一些。」江詩丹頓則始終走在極限的邊緣。
創新必須建立在實用性之上
至於創新,Christian則認為,真正有價值的創新,必須回到「這是不是一只值得佩戴的腕錶」這個問題上。實用性始終是關鍵,能不能戴在手腕上、戴得舒服、戴得合理,才是最基本的判準。因此設計與研發團隊總是反覆問自己:這項技術是否真的改善了佩戴體驗?是否讓整體更完整?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那就值得投入。

直徑42毫米950鉑金錶殼、銀色錶盤,飾有馬耳他十字風格的270週年紀念圖案、透明藍寶石水晶底蓋/時間指示、萬年曆功能/Calibre 2162 QP/270自動上鍊陀飛輪機芯、儲能72小時/防水30米/限量127只
這也回應了另一個常被提出的問題:傳統與創新之間應如何選擇?江詩丹頓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,但自有一套清晰的評斷方式。

直徑42.5毫米18K粉紅金錶殼、銀色錶盤,飾有馬耳他十字風格的270週年紀念圖案、透明藍寶石水晶底蓋/時間指示、逆跳日期指示、月相顯示/Calibre 2460 R31L/270自動上鍊機芯、儲能40小時/防水30米/限量270只/參考價 NTD1,680,000
與歷史對話
不是複製歷史
以 American 1921 為例,這是一款極具標誌性的歷史錶款,江詩丹頓在 2005 到 2007 年間著手重新設計,並於 2008 年正式推出時。品牌的做法不是簡單「一比一復刻」,而是將錶徑放大至40毫米、調整比例與細節,使其以當代的樣貌重生。這正是一個將百年前的經典作品轉化為當代語彙的實例。儘管重新設計後的外型與原作略有不同,這些改動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。Christian 表示:「我認為,原始錶款的精神依然鮮活地存在其中。」
與此對照的是 222 的復刻。這款源於1977年的鋼殼運動錶,江詩丹頓選擇了完全不同的決策邏輯:1977年推出的原始外觀與比例被完整保留,以展現1970 年代的時代風格。但升級機芯與錶帶結構,讓配戴舒適度大幅提升。這兩個例子正好說明了一點:對於如何重新詮釋一款歷史錶作,並沒有絕對的規則,一切都要視個別情況而定,關鍵在於如何從每一只錶款的文化角色出發,去深究其精神核心所在。

直徑37毫米精鋼錶殼與錶鍊、透明藍寶石水晶錶底蓋、藍色錶盤/時間指示、日期顯示/Calibre 2455/2自動機芯、儲能40小時、日內瓦印記/防水50米/僅在江詩丹頓專賣店發售/參考價 NTD1,020,000
江詩丹頓看似僅為 222 腕錶保留了原始比例,但實際上卻是針對整款腕錶從內到外都經過了重新設計。除了機芯採用更精準、更易維護的現代版本,原本無法沿用的老機芯被徹底更新。而最具挑戰性的部分之一是錶鍊。「1977年的原版鍊帶非常僵硬,並不符合當代配戴者對舒適性的期待。我們要做的,是讓它變成第二層肌膚。」因此設計團隊從零開始,打造出一條幾乎能貼合肌膚、自然貼腕的新型鍊帶。整體來看,這枚腕錶雖忠於設計比例與原始精神,卻同時也納入了更符合當代需求的細節處理。

復古何以成潮流?
因為人們試圖重新找回時間感
222 腕錶的成功重生,也令人不得不關注起當代市場上愈演愈烈的復刻風潮。 Christian 對這一現象也有其觀察:「這確實是一個難以解釋的現象。雖然復古風早在多年前就已經出現,而且顯然仍在持續中。這股趨勢的延燒與現代生活型態的演變密不可分。」


Christian 指出:「這反映了如今大多生活在更大城市裡的人們,面對的是一種『時間稀缺』的狀態。」人們的自由時間變少了,因為日常生活被太多瑣事填滿。在這樣的背景下,人們會格外珍惜一只真正值得佩戴的腕錶——一只能夠跨越各種場合,既實用又體面的作品。這也是為什麼 1970 年代風格的鋼殼、鋼鍊腕錶在今天重新受到歡迎的關鍵原因之一。

甚至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如今連陀飛輪這種高複雜功能,也出現在運動風格錶款上。這在過去是難以想像的,然而今日卻不是特例。某種程度上,這類鋼款高複雜腕錶也是一種低調的選擇——它們不張揚,卻有內涵,既保留了高級製錶的深度,也更貼合現代人的穿戴需求。

直徑42.5毫米精鋼錶殼與鍊帶、藍寶石水晶底蓋/時間指示/2160自動陀飛輪機芯、儲能80小時/配備摺疊式錶扣與三款可替換錶帶(鈦金屬、皮革、橡膠)/防水50米
不悅人,只悅已
腕錶成為自我價值的鏡子
雖然未來趨勢難以預測,但有幾個訊號已逐漸浮現。「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男性開始佩戴中小尺寸的腕錶,而正裝錶的回歸也變得越來越明顯:更小、更薄、更好戴,整體更符合『使用者便利』的實際需求。」Christian 笑說,「這代表所謂『張揚型審美』正在退潮,取而代之的是內斂、實用、貼近真實生活的腕錶。」這不只是外型的改變,而是一種價值觀的轉向。

直徑38毫米粉紅金錶殼、銀色錶盤,飾有馬耳他十字風格的270週年紀念圖案、透明藍寶石水晶底蓋/時間指示/Calibre 4400手動上鍊機芯/防水30米/限量370只/參考價 NTD 835,000
說到底,這其實反映了人們正在重新看待腕錶的價值——從「看起來很厲害」,轉向「真正屬於自己」。Christian 提到,自 2005 年以來,整個鐘錶圈充斥著大量風格鮮明、辨識度極高的作品,而未來的趨勢可能會越來越傾向選擇「更安靜」的腕錶。
走得久遠,比追逐新潮更重要
要如何在維繫傳統的同時,又能因應新世代消費者不斷演變的品味與期待?Christian沒有直接給予答案,而是表示:「市場上有相當多不同年代江詩丹頓製作的腕錶,哪怕是19世紀初的作品,我們都會用古董零件或手工重製的零件來修復它。江詩丹頓270年一直在履行一項非常堅定的承諾——我們希望從1755年以來所製作的每一枚腕錶,都能夠延續至今並持續運作。」這意味著,無論如何世代交替、風格變幻,江詩丹頓始終都在。

直徑41毫米950鉑金錶殼、18K金銀色鏤雕錶盤,飾有馬耳他十字風格的270週年紀念圖案、透明藍寶石水晶底蓋/時間、逆跳日期指示/Calibre 2162 R31/270自動上鍊陀飛輪機芯、儲能72小時/防水30米/限量370只
同樣的思維也延伸至材質的選擇。Christian態度明確:「創新材料必須帶來實質價值。」一直以來江詩丹頓並不排斥創新材料,但衡量的標準是:這些材質是否能在不犧牲製錶精神的前提下,為佩戴者創造真實價值。例如鈦金屬具備可修復性與耐用性,而矽材料運用在擒縱系統可有效提高效能等。能否被持續使用,遠比創新更為重要,這也是江詩丹頓在耐用性上對消費者的承諾。

直徑42.5毫米18K白金錶殼、銀色錶盤,飾有馬耳他十字風格的270週年紀念圖案、透明藍寶石水晶底蓋/時間指示、逆跳日期指示、月相顯示/Calibre 2460 R31L/270自動上鍊機芯、儲能40小時/防水30米/限量270只/參考價 NTD1,680,000
270年後,始終知道自己是誰
當被問到品牌如何面對年輕一代不斷變化的品味,Christian 說:「我們的責任,不是去討好變化,而是讓我們的風格本身具有延續的力量。」Christian 做了這樣的結語:「我們總是以長遠的角度思考。江詩丹頓已走過 270 年,未來可能還有 270 年要走。這樣的時間尺度,讓品牌始終堅持一個信念:知道自己從哪裡來,清楚自己曾經做過什麼,並且不斷推進。因為唯有不斷進化,才能保有自己的身份,不至於在潮流與聲浪中迷失方向。」

在這場深度訪談中,Christian Selmoni 多次提到「我們知道自己是誰」。這句話看似簡單,卻是江詩丹頓能夠在270年後依然走在前列的核心。今年是江詩丹頓 270 週年,江詩丹頓的每一枚腕錶,都是對品牌精神的一次再確認。從不為技術而技術、也不為話題而設計——他們只問自己一件事:這枚腕錶,能不能在未來的270年裡依然被理解、被佩戴、被珍惜?
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那麼,這就是江詩丹頓。
是過去的江詩丹頓,是現在的江詩丹頓,也會是未來的江詩丹頓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