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28 年誕生的 Tank à Guichets,以其創新的數字跳時顯示,成為卡地亞 Tank 歷史上的一抹亮色。如今,這款獨特的腕錶再次歸來,在傳承經典的同時,也展現了卡地亞不斷探索時間表達方式的先鋒精神。
撰文◎ Bryan Lee 、 Ova Chang.資料提供◎ CARTIER

讓我們先把時間拉回到一個世紀以前。
20 世紀初,歐洲社會思潮經歷了顯著的轉變,保守觀念逐漸被摒棄,一股對美學、功能與生活方式重新想像的思潮,在各個領域中蔓延開來。Stefan Zweig 在《昨日的世界》中以感人文字忠實還原那段動盪迷人的時代,而卡地亞,則以一只只造型腕錶,在設計語言中刻下了時代的印記。卡地亞敏銳地感知到時代審美的轉變,不僅創造出適合佩戴於手腕的時計,還果斷拋開圓形造型的傳統框架,推出如 Tortue 與 Tonneau 等別具一格的錶款。而 1917 年 Tank 腕錶的問世,更被譽為「上世紀初少數的美好事物」——來自裝甲靈感,卻化為優雅象徵,成為這場造型革新的經典代表。Tank 的魅力,在於它在線條簡潔的幾何語彙中,蘊含了不斷變化的可能。從裝飾藝術到現代主義,歷經百年演進,這款方形輪廓與垂直錶耳的設計始終未曾過時。它既不被時代淘汰,也從未停下變化的腳步。
在Tank 家族的眾多成員中,Tank à Guichets 無疑是一項極具膽識的創新,它幾乎是Tank 家族裡最「不像 Tank」的一個。如果說 Tank 的變化款式是用來展現「矩形的美」,那麼 Tank à Guichets,則是 Tank系列中轉換述說時間方式的變奏曲。這款誕生於 1928 年的作品,設計極為簡約,錶冠設於 12 時位置,沒有指針、沒有錶盤、可以說是連錶鏡都沒有,整款腕錶幾乎沒有任何裝飾。錶名中的「Guichets」在法文中意指「小視窗」,意指錶殼上獨立的時、分顯示窗,彷彿呼應坦克上的觀察孔,讓這款 Tank 更接近真正的裝甲坦克。

卡地亞於 1928 年首度推出的 Tank à Guichets 腕錶,以跳時搭配扇形分鐘視窗的佈局,將 Tank 系列的極簡精神發揮到極致;2005 年曾推出限量 100只的玫瑰金 CPCP 版,搭載 9752 MC 手上鍊機芯,錶冠設於 3 點鐘位置。
Tank à Guichets 的小時採用跳時顯示,因此早期也被卡地亞迷暱稱為「獨眼龍」,始終都是廣受藏家追捧的款式,卡地亞在 1928 年至 1930 年間僅生產了少數幾枚,近代也只有在兩個特殊的年份少量重現這款經典之作:1997 年為慶祝品牌創立 150 週年,限量發行 150 只珍貴的鉑金款;2005 年又於 Collection Privée Cartier Paris 系列中推出限量 100 只的玫瑰金版本,更顯其珍稀。

直徑 37.6×24.8 毫米 950 鉑金錶殼 / 跳時顯示、連續分鐘視窗 /9755 MC 手上鍊機芯/ 限量 200 只
今年,Tank à Guichets 腕錶於 Cartier Privé 系列中首度回歸,成為該系列第九款作品。而其中,最受矚目的便是卡地亞為了喜好追求獨特性的資深藏家特別打造、限量僅 200 只的側臉鉑金限量版。這款腕錶在既有的獨特時間顯示基礎上,重構了全新視野。卡地亞在遵循原版比例的基礎上, 對 Tank à Guichets 進行了精心的現代演繹,外觀設計上,新款 Tank à Guichets 同樣承襲了其獨特的基因。拋光的平行錶耳與呈現緞面效果的錶殼形成質感對比,突顯出腕錶簡潔而富有力量的造型。此次 Privé 系列對重塑 Tank à Guichets 腕錶有兩個主要設計方向:其一,是向 1928 年原作的致敬之作,因此特別保留了錶冠在 12 點鐘位置的設計,以及僅兩個視窗的佈局;其二則是為 Tank à Guichets 創造既延續傳統又能擁有嶄新樣貌,以滿足不同收藏家的偏好。

直徑 37.6×24.8 毫米 950 鉑金錶殼 / 跳時顯示、連續分鐘視窗 /9755 MC 手上鍊機芯
設計團隊不希望通過增加裝飾等方式來改變 Tank à Guichets 的極簡精神,而是回歸其最純粹的 DNA——簡約。由於 Tank à Guichets 並未採用透明底蓋設計,因此時間顯示窗成為錶款上唯一的可變元素。最終,團隊選擇對這兩個時間顯示窗進行了細微的傾斜處理。這項細節調整在保留 Tank à Guichets 極簡美學的同時,也為熟悉其歷史的藏家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。為了尋得最理想的角度與位置,卡地亞設計團隊試驗了近五十種方案,才找到如今最終呈現版本的完美位置與比例。值得一提的是,這款鉑金限量版的視窗數字特別採用了卡地亞經典的紅色,彰顯其獨特身份。這不僅是對品牌歷史的大膽創作致敬,卡地亞也希望藉由全新的詮釋手法,讓這款經典之作能以全新姿態再現,持續吸引跨世代的目光。
為了向 1928 年原作致敬,卡地亞最初的目標便是希望保留當年 Tank à Guichets 腕錶的純粹性,因此決定保留了經典的小時視窗位於 12 時、分鐘視窗位於 6 時的 Tank à Guichets 配置,並提供黃 K 金、玫瑰金及鉑金三種貴金屬選擇,其中鉑金款更是採用了卡地亞標誌性的勃根地紅,以凸顯其尊貴不凡,滿足不同收藏家的偏好。卡地亞這次不僅重現 Tank à Guichets 腕錶,更為其量身打造全新 9755 MC 型手動上鍊機芯。這款全新機芯完全由卡地亞重新開發,而非在現有機芯基礎上加裝模組,相較於 2005 年的版本,融入現代技術與耐用性,整體厚度還減少了 1 毫米(腕錶厚度僅有 6 毫米),使其與 100 年前的設計比例極為接近。此外,跳時機制則採用特別的槓桿,能有效避免雙跳現象,即使在受到外力衝擊時,也能維持時間顯示的穩定,同時讓瞬跳動作更精確,帶來更俐落的視覺體驗。

Tank à Guichets 正如其極簡的整體風格,底蓋採用的封閉式設計,對於卡地亞而言,採用封閉式底蓋不僅僅是一種設計選擇,更是一種設計理念的體現。雖然無法直接從錶背一覽所搭載的機芯,但卡地亞選擇與高級機芯修飾相同等級的精細打磨技術「englagement」,用於裝飾兩個獨立的時間顯示窗,使整體造型更為細膩精緻,彌補了無法直觀欣賞機芯打磨的小小遺憾。Tank à Guichets 的錶殼經過細緻的拉絲處理,而在錶耳的邊緣與中部則進行了拋光修飾,讓錶殼的打磨修飾便成為整款腕錶除顯示窗外的所有聚焦點。這種「不尋常」的做法,正可以讓藏家感受卡地亞對細節的極致追求,進而領略卡地亞在設計與工藝上的深厚功力。
如果說 Tank à Guichets 是對「讀時方式」的顛覆,那麼 Tank Louis Cartier,則是對「優雅本身」的堅守。Louis Cartier 自 1922 年起便著手重新演繹五年前所推出的 Tank Normale 腕錶。起初,它被稱為 Tank à Bords Arrondis(圓邊坦克),直到 1924 年才被正式命名為我們熟知的 Tank Louis Cartier,簡稱 Tank L.C.,將 Tank 的形式語言推向極簡美學的巔峰。與早期的 Tank Normale 相比,Tank L.C. 的錶殼輪廓拉長為長方比例,上下橫條被拿掉,錶耳過渡得更加圓潤柔和。傳統 Tank 所展現的方正結構與銳利線條被刻意淡化,直線轉化為弧形曲線,使整只腕錶呈現更純粹、簡潔的視覺節奏。這種從直角到曲線的過渡,不僅展現出卡地亞對現代設計語彙的掌握,也象徵品牌在演繹既有風格的自信。它不僅承襲了 Tank 系列的經典精神,更悄然揉合了裝飾藝術時期的柔美語感,為後世 Tank 系列的變奏,奠定了雋永的美學基礎。Tank Louis Cartier 這個子系列在 2024 年推 出 Mini 尺寸後, 看似已相當完備。然而, 出乎意料的是,今年卡地亞「放大」了這款經典之作,推出 38.1×27.75 毫米的全新尺寸,令藏家們萬分驚喜。驚喜不是來自尺寸的「放大」,而是來自於卡地亞將「自動上鍊」這個詞,重新寫進了 Tank Louis Cartier 的歷史。

直徑 38.1×27.75 毫米 18K 玫瑰金錶殼、厚度 8.18 毫米/扭索雕紋錶盤、劍形藍鋼指針/時間指示/ 1899 MC 型自動機芯/半啞光咖啡色鱷魚皮錶帶、玫瑰金針扣/防水 30 米
全新 Tank Louis Cartier 是該系列自 1970 年代少量推出 Automatique「Jumbo」腕錶以來,首度搭載自動上鍊機芯的版本,卡地亞結合了當代工藝與設計審美,重新定義 Tank Louis Cartier 在藏家心中的地位,也終於在既有的 Tank L.C. 系列脈絡中,補上了一個沉寂半世紀的空缺。這款自動上鍊 Tank L.C. 的誕生,歸功於 2023 年推出的 1899 MC 自動機芯,由於這枚機芯擁有更纖薄的結構,才終於讓這款經典的矩形錶殼,又再度迎來「自動重生」。全新尺寸的 Tank Louis Cartier 腕錶, 比原本 Jumbo(34.5×28 毫米)略大,但相較於 Tank Must XL(41×31 毫米)又更為內斂,目前提供玫瑰金與黃 K 金兩種版本。新款 Tank Louis Cartier 腕錶在外觀上依舊忠於經典語彙:藍鋼劍形指針、無秒針設計、分鐘軌道、羅馬數字時標,以及鑲嵌凸圓形藍寶石的錶冠一應俱全。然而卡地亞選擇在錶盤細節上作出巧妙轉變,改採用近似放射狀的太陽紋,自中央向外擴散,與過往盤面內圈採機鏤雕花或粒紋飾面的版本形成明顯差異。

直徑 38.1×27.75 毫米 18K 黃金錶殼、厚度8.18 毫米/扭索雕紋錶盤、劍形藍鋼指針/時間指示/ 1899 MC 型自動機芯/半啞光灰色鱷魚皮錶帶、黃金針扣/防水 30 米

讓我們再次將目光投向天空,回到那個人類尚在試圖實現飛行夢想的時代。
當巴西飛行先驅 Alberto Santos-Dumont 在巴黎上空駕駛他那獨特飛行器穿越雲端之際,一場關於佩戴方式與時間閱讀的革命悄然展開。他當時向好友 Louis Cartier 傾訴了操作飛行器時無法使用懷錶的不便之處,Louis 於是親自設計出一款能戴在手腕上的方形腕錶,並於 1904 年首度推出,這就是 Santos 的誕生,也是現代腕錶的起航點。

相較運動風格較為鮮明的 Santos,後續推出 的 Santos-Dumont 系列,其錶圈更為纖細,整體線條相對俐落流暢,展現更為濃厚的正裝錶形象,也貼近 Alberto Santos-Dumont 的優雅紳士形象。2025 年,卡地亞將這段飛行史上的關鍵時刻轉化為工藝語言,推出三款全新 Santos-Dumont 腕錶,靈感來自 Alberto打造的一架豆娘號飛行器,這是他設計過最纖細卻也最具效率的一架,僅憑一位駕駛即可升空飛翔。三款 Santos-Dumont 腕錶分別以不同貴金屬打造錶殼,從色彩與質地上對應飛行器的不同結構材質與視覺印象,纖薄的方形錶殼邊角圓潤,外框以拉絲工藝呈現,對比拋光處理的錶圈,形成層次分明的立面轉折。這種「剛與柔」的對照不只是視覺演出,更呼應 Santos-Dumont 本人既能駕馭飛行器、又身著剪裁講究西裝的雙重性格。

18K 玫瑰金、18K 黃金或950 鉑金錶殼、底蓋以真漆描繪 Alberto Santos-Dumont 親筆簽名、錶冠鑲嵌藍寶石或紅寶石/亞麻織布紋理裝飾、太陽放射狀飾紋或同心圓緞面紋理錶盤/時間指示/ 430 MC手上鍊機芯/防水 30 米
其中,950 鉑金款配備咖啡金色錶盤,呈現出帶有工業質感的金屬光澤,其盤面為黃銅基板,先以圓形轉動方式刷出金屬放射紋,再塗覆防護漆,使其在視覺上宛如飛機油箱或油管的銅製部件。18K 黃金款呼應機身結構中的木質元素,錶盤經由雷射雕刻出細緻立體的太陽放射紋,再透過電鍍工序渲染上金色調,最後以半透明保護漆覆蓋,層次分明地再現木材紋理的光影變化。而 18K 玫瑰金款式靈感來自機翼所用的亞麻布料,錶盤壓印亞麻織紋,再以霧面質感的防護漆處理,營造出織物般的視覺觸感,以金屬為基礎但卻能巧妙呈現布料紋理,此款腕錶的羅馬數字時標也仿造布料的粒紋質感,展現高度一致性。羅馬數字時標向來是品牌經典識別符號之一,經過鍍銠、鍍金、與鍍玫瑰金時標,對應錶殼材質而變化色調,並皆以立體方式刻劃於錶盤之上,與相同色調的劍形指針相互呼應,勾勒出經卡地亞式的時間輪廓。搭載的 430 MC 超薄手上鍊機芯於 1996 年問世,厚度僅為 2.1 毫米,走時穩定且備受市場肯定,正符合 Santos-Dumont 系列所追求的優雅極簡主義。
一世紀之前 Alberto Santos-Dumont 駕駛飛行器在巴黎上空翱翔,源自飛行美夢而誕生的 Santos,以小型款姿態持續演進、蛻變。

Santos de Cartier 的誕生,不僅回應了飛行員對閱讀時間的實際需求,也成為腕錶設計史上一個關鍵指標。今年,卡地亞再次以 Santos 系列為起點,推出全新小型款,將這款源自冒險精神的經典作品,以更精緻的比例重新詮釋,提供更多元的佩戴體驗。 Santos de Cartier 小型款,在設計語言上忠實保 留了系列最具代表性的三大基因:打破懷錶傳統的方形錶殼、象徵工業現代感的外露螺絲、以及弧形錶殼融入錶帶的過渡設計,承襲 Santos 家族的剛毅本色。相較於中型款,小型款在尺寸上縮減了約 22%。這個變化,看似輕微,實則深遠,讓這款本以男性冒險精神為藍本的作品,能更自然地服貼於各種手腕尺寸,滿足現代錶迷的需求。


精鋼錶殼與鍊帶 / 時間指示 / 長效石英機芯 /防水 30 米
此外,雖然小型款未採用中大型款標誌性的 QuickSwitch 快拆系統,但為了保留 Santos 系列一貫的靈活多變,小型款引入了來自Ballon Bleu de Cartier 的隱藏式可互換系統,無需專業工具,即可輕鬆替換不同材質錶帶,在低調與實用之間取得完美平衡。為了比例考量,小型款的皮帶版本採用傳統針扣式錶扣,使整體佩戴感受更加服貼輕盈。陽光放射紋飾的錶盤,因尺寸收縮反而更顯層次與光影變化,細膩地在腕間流轉。搭載的是特別設計的長效石英機芯,提供約 8 年的超長續航,不僅呼應小型錶殼對纖薄與輕盈的需求,也讓日常配戴更為便利而無需頻繁維護。

全新發布的 Santos de Cartier 小型款採用太陽放射狀飾紋錶盤,搭載長效石英機芯,展現更為亮眼迷人的外觀和實用便捷性能。
卡地亞的創作世界裡,美洲豹從來不是靜止的符號,而是一種不斷變化、時而寫實、時而抽象的能量象徵。2025 年,這頭跨越時空的靈獸再次於時光中現身,既以寫實雕塑的美洲豹飛躍姿態重現腕上,也以意象幻化的光影遊走於錶鍊之間,CARTIER 以Panthère Bangle 和 Panthère de Cartier 珠寶腕錶兩種截然不同的表達方式,捕捉時間的流動與瞬間的永恆。

18K 黃金美洲豹造型錶殼、鑲嵌23顆圓形明亮式切割鑽石總重0.78克拉、沙弗萊石豹眼、縞瑪瑙豹鼻與黑色真漆豹紋/時間指示/石英機芯/可選手腕尺寸150、160、170 毫米/防水30米

Panthère Bangle 以黃金或白金精雕而成的美洲豹身姿,從豹耳、鼻到爪,每一個細節都展現了金工技藝的極致掌握。黑色真漆描繪出的斑紋,彩寶形塑的雙眼,以及縞瑪瑙打造的豹鼻,共同構築出一頭栩栩如生、氣勢驚人的靈獸,其身軀如緊繃弓弦,蓄勢待發。而在 toi&moi( 法文你和我之意 ) 手鐲的另一端,小巧精緻的錶盤靜靜佇立,兩者遙相對立、互為凝視,美洲豹彷彿在窺看時間的流逝,也像是意圖躍身飛撲進入錶盤之中。

其白金鑲鑽版本以高度寫實的雕刻工藝結合頂級珠寶鑲嵌,豹身由超過千顆明亮式切割鑽石覆蓋其上,搭配祖母綠豹眼與黑色漆面斑紋,形塑出一頭栩栩如生、氣勢非凡的王者形象,珠寶工匠需耗時共超過 270 小時才能完成一件作品。黃 K 金版本則以更純粹的線條與光影演繹,拋光金屬搭配黑色漆面斑點,突顯出雕塑結構的俐落與簡潔,而鑲嵌鑽石錶圈則巧妙點綴,加上錶盤 12 時位置的一顆鑽石化為時間指標,在日常佩戴中展現優雅而不失個性的風格姿態。

18K 白金美洲豹造型錶殼鑲嵌1103顆圓形明亮式切割鑽石總重11.90克拉、祖母綠豹眼、縞瑪瑙豹鼻與豹紋裝飾/時間指示/石英機芯/可選手腕尺寸150、160、170毫米/防水30米

36.5×26.7 毫米18K 玫瑰金錶殼與鍊帶鑲嵌398顆圓形明亮式切割鑽石總重3.36克拉、錳鋁榴石與黑色及金棕色雙色真漆裝飾/玫瑰金錶盤鑲嵌145 顆圓形明亮式切割鑽石總重0.38克拉、飾以黑色真漆/時間指示/石英機芯/防水30米
與 Bangle 腕錶的雕塑語彙不同,Panthère de Cartier 珠寶腕錶則以更加抽象的語言,譜寫屬於豹的另一種敘事。其中一款頂級珠寶錶,大膽融合斑馬與老虎斑紋的靈感,以黑色與金棕色真漆交織出如同美洲豹皮毛的抽象圖騰,並將這種圖樣從錶盤一路延伸至整個鍊帶,讓每一次手腕的輕微晃動,都像是豹在草原上優雅前行時肌肉的律動。

為了營造這種視覺的流動感,卡地亞採用145 顆雪花式鑲嵌鑽石裝飾錶盤,鍊節上鋪鑲 314 顆鑽石與 86 顆橙色及黃色錳鋁榴石,每一處細節皆經過手工高溫燒製與細緻塗覆,整體製程耗時超過 110 小時,才得以展現出這般層層堆疊、細膩閃爍的光影紋理。Panthère Bangle 珠寶腕錶,在奢華與神秘之間自成一格。那不只是佩戴於腕間的飾物,更像是披掛在禮服之下的秘密語言,為舉手投足間添上令人難以忽視的存在感。

而當視線轉向 Panthère de Cartier 半鑲鑽款,無論是玫瑰金還是黃K 金,以美洲豹靈動身影為設計靈感的鍊帶被重新演繹,藉由更輕盈而現代的姿態呈現。這些腕錶採用了半鋪鑲工藝,在兼顧日常佩戴舒適度的同時,也帶來豐富的視覺層次。錶鏈各鍊節上的鑽石排列採用尺寸漸變設計,圓形明亮式切割鑽石自錶耳處逐步向外延伸,隨著佩戴者腕部的自然動作,折射出均衡而有序的光彩。這樣的設計在保持視覺連貫性的同時,進一步提升整體佩戴的靈活性與實用性。

18K 黃金錶殼與鍊帶、分別鑲嵌187顆圓形明亮式切割鑽石總重3.49克拉或179顆鑽石總重1.56克拉/時間指示/石英機芯/提供36.5×26.7毫米與30.3×22 毫米兩種尺寸選擇/防水30米

18K 玫瑰金錶殼與鍊帶、分別鑲嵌179顆圓形明亮式切割鑽石總重1.56克拉或175顆鑽石總重1.07 克拉/時間指示/石英機芯/提供30.3×22毫米與25×20毫米兩種尺寸選擇/防水30米